經濟蕭條
什么是經濟蕭條編輯本段
在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之前,任何經濟活動的衰退都被稱為“經濟蕭條”?!?A title=經濟衰退 href=http://www.runegard.com/doc-view-22989.htm>經濟衰退”這個術語就是在這段時期出現的,以將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和1910年至1913年之間發生的規模較小的經濟下滑區別開來。這就引出了對于經濟蕭條的一個簡單定義:經濟衰退延續時間更長、經濟活動的下跌幅度更大,就是經濟蕭條。
"經濟衰退"和"經濟蕭條"的區別編輯本段
那么我們怎么區分“經濟衰退”和“經濟蕭條”呢?一個比較慣常的方法是觀察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來確定“經濟蕭條”和“經濟衰退”的不同。任何經濟衰退期,真實國內生產總值下降超過10%,就可視為“經濟蕭條”。而“經濟衰退”中的經濟下跌卻不會那么嚴重。
按照這一標準,1937年5月至1938年6月發生的美國最近一次經濟蕭條中,實際GDP下跌了18.2%。如果我們使用這種方法計算,那么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衰退階段:第一階段,1929年8月至1933年3月經濟出現嚴重蕭條,實際GDP下跌了近33%,而后是一段恢復期,接下來第二階段1937年至1938年,經濟衰退的程度就相對較小。二戰之后,美國經濟就再沒有出現過近乎“經濟蕭條”的階段。過去60年中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出現在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,當時實際GDP下跌了4.9%。根據上述的區分定義,當時芬蘭、印尼等國經歷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蕭條。
附件列表
詞條內容僅供參考,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
(尤其在法律、醫學等領域),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。